寻根祭祖山西洪洞大槐树

寻根祭祖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一首民谣,倾诉了人间悲欢离合,唱尽了世间离愁别绪,明代以来,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在百万心田代代承递,无论黄河南北还是海峡两岸,但凡山西洪洞移民后裔,几乎人人萦怀,妇孺皆知。

一棵大槐树,深植着一辈又一辈移民后裔的不朽根脉,烙刻进一代又一代游子魂牵梦绕的精神故园,牵着追念,汲着血泪,六百年间,数百万移民后裔的心苑生生不息,天南海北的远游子孙脉脉相连。古槐迁民遗址,魂牵许多代,被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心中的故乡、故土。

明初洪洞大槐树下那段移民史实,成就了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移民的惨烈与辉煌。

一、黄淮荒芜山西盛

山西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一公里、同蒲铁路西、广济寺遗址左侧的贾村,相传为汉代种植,汉槐早已毁于汾河水患。如今同根孽生的第二代古槐也已干枯,位于一代古槐遗址东5米,已有多年的历史,年被飓风吹倒,县府拨款整修,年后数次防腐处理。与之同根孽生的第三代古槐正枝繁叶茂。

广济寺始建于唐代,位于洪洞城北圪针沟内,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客不绝,香火旺盛。因地处通衢大道,唐宋以来,设有驿站。一旁的汉槐,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树杈上老鸹筑巢,人惊鸹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圪针沟地处汾河岸边、霍山脚下,是个酸枣树棘针丛生的水沟。当年的广济寺已毁于汾河水患,如今的圪针沟也建为大槐树公园。

元末政权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黄淮流域饥荒频发,激起连绵10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中原之地“兵戈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皆流亡,地多荒秽”,“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元军和起义军的生死较量,就在中原大地、江淮一代,特别是苏、鲁、豫、皖、冀展开。元军及其地方武装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屠其城”、“斩首万余级”。起义军也嗜杀无度。当时豫、鲁、苏北、皖北的百姓十有七八死于战乱。

元末明初的战火熄灭不久,又爆发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即帝[建文帝]。此时燕王手握重兵,坐镇北平,借口“清君侧”,发兵南下,欲夺江山,中原大地再燃战火。血腥的拉锯战,使江北变成了千里无人烟的荒野。建文二年[1年]四月,燕军大败朝廷军队于白河沟[河北雄县境内],杀死、溺死十几万人,尸陈百余里。

元末明初的中原百姓,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饱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元末明初的40余年里,发生旱涝灾害,鲁18次、豫17次、冀七八次。从元至正元年[年]到至正26年,年年特大洪水泛滥成灾,最大的洪水发生在元至正四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多处决口,百姓被迫迁走45万余户,河南大面积受灾。元至正元年到至正25年,大蝗灾就有十八九次。特别是元至正19年,冀、鲁、豫等地水、蝗并至,百姓“大饥”,鲁、豫等地出现了不少“民食蝗”、“人相食”的惨剧。旱涝蝗疫,再加上几十年的战祸,百姓非死即逃,中原一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之地也变得荆棘遍地、疮痍满目。

当中原大地战火蔓延、灾患肆虐、白骨遍野之时,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人说山西好风光”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倚黄河、北靠长城的山西,自古以来易守难攻,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矿藏丰富,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安定富裕、人丁兴旺,“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活得有滋有味。特别是元代晋南,始终是人口兴盛,较为繁荣。那时的汾河碧波荡漾,船帆点点,“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汉武帝刘彻-秋风辞]。到明初也无大变化。因此外省大量难民也流入山西。另外,元末盘踞在“表里山河”山西的蒙古贵族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虽心狠手辣,但为人精明,从不在山西打仗,一个劲儿地把战火往外烧,客观上使山西百姓少吃了不少苦头。

因此,山西和中原各省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洪武[朱元璋]14年,豫.1万人,冀.3万人,而山西多达.04万人。当时人口密度比较,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8人,而河南仅为13人。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连朱元璋也认识到“山西民众地狭”,恩准了朝臣提议“迁山西之民以实中原”之谏。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移民拉开了帷幕。

二、百万移民大迁徙

明初山西移民并非都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还包括晋中`晋南`晋东南和吕梁等地,涉及到两府`十七州`六十六个县的个姓氏,移向18个省的多个县,主要集中在苏、鲁、豫、皖、冀、北京、湖北等省,少部分迁到陕、甘、宁地区,后又从上述各地转迁到云、贵、川、新疆及东北各省。由于洪洞移民规模最大,大槐树下是最大的移民“点行处”,广济寺又地处通衢大道,官府在此“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凭照川资”。移民由此起程,从此天隔一方,与亲人分手,在官兵的押解下频频回首,欲走还休,凝眸古槐眼泪模糊,栖息在古槐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声声哀鸣,令离别故土的人们凄然泪下而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这样,大槐树`老鹳窝`圪针沟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移民后裔怀乡思故的精神寄托。

明初从洪武六年[年]到永乐[朱棣]15年[年],近半个世纪中,主要有18次移民,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共百万人以上。如:

1、洪武6年移至安徽凤阳垦荒

2、洪武21年8月,从泽州、潞州挑选“田少丁多”或无田之家,迁往彰德、正定、临清、归德、太康等地垦种

3、洪武22年9月,迁至大名、广平、东昌三府,分得土地2.6万顷

4、洪武22年11月,迁移到彰德、临清、归德、东昌、卫辉等地载桑种枣、垦荒种地

5、洪武25年8月,移民户,分别至彰德、东昌、卫辉、大名、广平、开封、怀庆等地

6、洪武28年正月,山西官兵2.6万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7、永乐2年[年]9月,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8、永乐3年9月,再次从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移民1万户,充实北京

9、永乐5年5月,朝廷从平阳、泽、潞招募几千户到北京的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10、永乐15年5月,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地的百姓,到北京、广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宫等地,开荒种地

三、生离死别迁徙路

朝廷虽给予“奖励垦荒,永为己有”和“验丁给田,官给牛种,减免田赋”之优惠,但毕竟是父离子别、异乡异客的大迁徙,走不完的险途陌路,流不尽的别离血泪。世世代代生活在汾河两岸的山西百姓,不愿舍弃故土迁往他乡,官府则设弥天骗局,布告示:不愿迁徙者,限三天内赶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百姓拖家带口奔大槐树簇拥而来,聚集成千上万人口。一说“山西迁民不迁洪洞,故人多逃聚此邑,骤然行文,独迁洪洞”[河南堰师县滑氏溯源]官府将大槐树集结的百姓强行登记,绳索相拴,刀逼棒喝押解踏上迁徙路。

在长途迁徙中,移民尝尽苦难。为防途中逃跑,传说在每个人小脚趾甲上砍了一刀,以作识记,致使移民后代小脚趾甲成了复形。故山东民谣“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如今的大槐树祭祖堂有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用一跟长绳反绑移民串连起来押解,长途跋涉,免不了要大小便,移民就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天长日久,“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小便称解小手,大便称解大手。反绑双手肢势长途跋涉形成习惯,因此移民后裔也习惯背手走路。

明朝移民条律: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一地。百姓历来崇尚“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为使同宗兄弟在他乡生活在一起,不得不忍辱负痛更姓改名。如始祖崔金明,原籍洪洞,洪武三年迁居河南永城县,一家分为崔、谢、张、陈四姓,分住四地,形成四村。曹县刘庄始祖二兄弟改为魏刘两姓,铜佛为记。在一些地方,至今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等说法。明初将军袁公正,主动举家从洪洞迁至曹州北约20公里关王庙北土岗上,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并建祠堂题碑“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

四、移民后裔遍神州

岁月流逝磨不去移民后裔的悲苦,六百年间,移民后裔始终没有停止迁徙的脚步,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几尽走遍神州大地,远涉海角天涯,除西藏外,祖国各地现都生活有山西移民后裔。而明初大槐树移民主要直接迁入以下地区。

---豫

明初移民重点地区之一,分布在新蔡、原阳、新郑、唐河、确山、社旗、上蔡、永城、临汝、堰师、内黄、新乡等78县,洪武年间迁移最多,永乐年间次之,其他朝代极少。

---鲁

明初移民重点地区之一,当年移民最多的是东昌、济南、兖州、莱州、青州五府,涉及现在的历城、章丘、长清、胶南、即墨、滕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广饶、武城、滨城、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寒亭、诸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青州、牟平、文登、莱阳、栖霞、莱州、荣城、莱西、招远、沂水、平邑、沂原、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山、莱城、新泰、肥城、平阴、宁阳、东平、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城、牡丹、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东昌、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茌平、冠县、高唐等80余县区。嘉祥70%自然村为明初移民设置,滕州则50%以上,定陶有近个村庄。

---京、津、冀

移民主要在永乐年间,洪武年有少数,当年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平府、正定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以及所属冀县、井径、河间、束鹿、东光、献县、平乡、邯郸、涿县、安国、枣强、魏县、清苑等70余县。

---皖、苏、鄂、陕、甘、宁

皖、苏、鄂移民安置于丰县、沛县、徐州、南京、萧县、宿州、凤阳、亳县、安庆、利辛等地;陕、甘、宁安置于韩城、白水、澄城、合阳、蒲城、眉县、岐山、麟游、甘谷、天水等地。

五、寻根祭组未了情

故土难舍,是中华民族的故土情节。如今的大槐树遗址部分建筑如碑亭、茶室是年清末,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和刘子林倡议募捐而建。碑亭建于原来的古槐处,亭中间竖立青石碑一座,碑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字,背面碑文描述移民事略。亭前西侧,建有茶室三间,供寻根人歇息,楣匾题字“饮水思源”。相传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来到洪洞,士兵纷纷下马祭拜,不但没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附近百姓免于战乱之灾。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称道,故而题词“荫庇群生”。

建国后,政府十分重视。年大槐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后又列为省级文物,拨专款修缮,派专人管理,设有大槐树祭祖园管理所。年,建门楼、围墙。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建造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自年起,每年清明节期间的4月1日至10日,举办“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每年千万海内外游子前来祭祖、缅怀祖先。祭祖堂右首贴有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有多姓,正面供奉着牌位,这些都是年前移居到全国各地的祖先,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了解自己与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参考资料:

1、山西大槐树[济宁日报]/1/14

2、寻根洪洞大槐树[党员干部之友]杂志年第1、2期

专业矫正牙,专业种植牙,专治口臭、牙龈出血。无菌操作,无痛操作,坚守医疗原则,舒适治疗,让看牙幸福起来!

红十字口腔,您身边的私人牙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qukc.com/xeah/91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